当前位置:中国企业报道>> 产业经济>> 工业>>正文内容

东方盛虹“1600万吨炼化”项目如期投产存疑

2021年01月12日 来源:经济参考报

东方盛虹耗巨资收购关联方的“盛虹1600万吨/年炼化一体化”项目(以下简称“1600万吨炼化”项目)遇到了麻烦。

“1600万吨炼化”项目由盛虹炼化(连云港)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盛虹炼化)建设。盛虹集团官方网站显示,该项目建设规模为1600万吨/年炼油、280万吨/年芳烃、110万吨/年乙烯及其他下游产品,并配套30万吨原油码头、300万立方米仓储及公用工程岛等项目,总投资约677亿元。2019年3月,东方盛虹子公司以10.1亿元收购盛虹炼化,并随后对盛虹炼化增资70亿元。

早在2020年7月27日,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向连云港市委、市政府发出《关于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存在不能如期投产生态环境风险的预警函》(以下简称《预警函》),称当地政府在承诺事项上“打折扣”,石化基地项目环评审批失控、风险较大,导致“1600万吨炼化”项目存在无法如期投产的风险。

被列为产业强市“一号工程”

两年前的2018年12月,在国家七大石化产业基地之一的连云港徐圩新区,“1600万吨炼化”项目开工建设,成为连云港石化基地第一个千万吨级以上的炼化项目,并被国务院列入“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”。来自公开数据介绍,“盛虹炼化一体化”项目投产后预计可实现年均营业收入约925亿元、年均净利润约94亿元,利税超200亿元。徐圩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张贵堂公开表示,“盛虹炼化一体化”等重大项目将形成巨大的产业规模,带动十几个产业链上的项目快速发展,诸多项目的投产将为连云港石化基地带来约3500亿元至4000亿元的应税销售收入。

在连云港官方描述中,“1600万吨炼化”项目是该市石化基地龙头项目,被列为产业强市“一号工程”。

盛虹炼化原为东方盛虹关联方盛虹集团旗下资产,2019年3月,东方盛虹通过子公司以10.1亿元收购盛虹炼化,当年4月,东方盛虹通过全资子公司对盛虹炼化以货币方式增资70亿元,盛虹炼化的注册资本从10亿元增加至80亿元。

存无法如期投产风险

在东方盛虹的规划中,“1600万吨炼化”项目将于2021年6月30日装置中交,12月31日投料试车。证券机构日前分析认为,该项目投产后将为现有主营业务解决原料问题,同时也将为东方盛虹提供新的盈利增长点。

然而,“投资近700亿元的盛虹‘1600万吨炼化’项目,届时可能不具备顺利投产的生态环境条件。”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在《预警函》中明确。

显然,《预警函》内容均有所指。2018年,连云港市就盛虹“1600万吨炼化”项目审批,作出了一系列承诺,如加大周边地区二氧化硫等污染物减排力度、腾出环境容量等。在所有承诺事项中,生态环境部最为关心的是,连云港承诺2020年底前关闭139家化工企业,但后者在未经生态环境部同意的情况下,“擅自替换调整了14家关闭化工企业名单”,其中涉及2019年应关闭的企业6家、2020年应关闭的企业8家。连云港市政府因此被《预警函》定义为,履行承诺事项“打折扣”。

《预警函》认为,“如果2020年、2021年不能达到生态环境部提出的要求,那么投资近700亿元的盛虹炼化一体化重大项目,届时可能不具备顺利投产的生态环境条件”。生态环境部在该项目环评批复文件中明确要求,连云港市2020年、2021年大气细颗粒物(PM2s)浓度分别要达到41微克/立方米、40微克/立方米,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是核发项目排污许可证、企业投入运行的前提条件。

江苏省生态环境厅文件显示,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建设以来,共审批新建项目27个,其中18个项目至今未落实二氧化硫等污染物排放指标,排污指标可能成为无法兑现的“白条”,既不利于区域环境质量改善,又阻碍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和投产,给企业投资带来巨大风险。《预警函》印证,“徐圩新区项目环评审批失控”。

1月8日,记者就此致电东方盛虹,未能跟公司有关负责人取得联系。记者给公司的公开邮箱发去采访提纲,截至发稿时,也未收到回复。

巨大的资金压力

盛虹炼化能否如期投产的另一大压力是巨额的建设资金,其成立之初,“盛虹系”便一直为这体量庞大的炼化项目四处融资。

在2019年9月、2020年6月,东方盛虹分别采取非公开发行绿色公司债券(第一期)、非公开发行股票等方式募集资金;2020年11月14日,东方盛虹公告,盛虹炼化拟与江苏疌泉盛虹炼化债转股投资基金(有限合伙)等签订《关于盛虹炼化(连云港)有限公司之增资协议》,后者向盛虹炼化增资30亿元,持有15.7233%股权。

2020年11月17日,东方盛虹发布《关于盛虹炼化(连云港)有限公司签署

但以东方盛虹的业绩而言,似乎有些底气不足。公司2019年度实现营收248.9亿元。2020年10月31日,东方盛虹发布《2020年第三季度报告》,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 156.5亿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16.50%;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.344亿元,比上年同期下降80.26%。

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分析认为,这一项目最大的压力是环保与资金链,最终能否顺利投产,存在一定的变数。

责任编辑:郑伊丹
相关推荐
惠云钛业上半年营收稳步增长 核心优势护航未来成长

惠云钛业8月30日晚间披露的2023年半年报显示,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.61亿元,同比增长6.21%;实现归母净利润1237.07万元,同比下滑;获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3855万元,同比增...[详细]

多元业态全面发力 潍柴动力上半年实现净利润39亿元同比增长63.1%

8月30日晚间,潍柴动力交出上半年营业收入超1061亿元,同比增长22.3%,归母净利润39亿元,同比增长63.1%的答卷,位居行业前列。报告期内,公司抢抓行业回暖机遇,持续加大研发投入,产品结构...[详细]

铁建重工上半年总资产突破255.64亿元 海外市场再创佳绩

2023年上半年,面对工程机械行业处于下行调整期,叠加宏观经济增速放缓、不确定性增加的局面,铁建重工坚持市场需求导向,深耕高端地下装备制造领域,持续巩固提升隧道掘进机、特种专业装备...[详细]

返回顶部